文丨陆弃
战场上死掉一个头目,从来都不意味着故事的结束,只意味着新一轮血腥的开始。穆罕默德·辛瓦尔死了,这条消息终于得到了哈马斯自己的证实。有人拍手称快,说以色列干掉了加沙的“头脑”;有人冷笑摇头,因为任何熟悉中东的人都明白——这种“斩首”不是终点,而是下一次仇恨的燃料。
要知道,穆罕默德·辛瓦尔可不是普通角色。他的身份标签够戏剧:叶海亚·辛瓦尔的弟弟。哥哥是谁?就是那个策划了2023年10月7日对以色列突袭的人,一年后被以色列击杀。而弟弟,则在哥哥死后被推到台前,成为加沙的军事领导人。现在好了,弟弟也死了。哈马斯给他的身份定格在“烈士”,以色列则宣称“任务完成”。戏剧吗?更像是残酷的权力更迭现场。
以色列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说已经干掉了辛瓦尔,当时没人信。哈马斯拖到8月30日才松口,承认辛瓦尔死亡,还摆出了“和其他烈士领导人在一起”的照片。这里有两层意味:一是组织需要时间稳住局面,避免权力真空;二是他们必须把“死亡”转化为“烈士”叙事,把失血变成动员,把挫败改写成旗帜。哈马斯的生存逻辑就是这样,每一次伤亡都要被包装成象征。
展开剩余68%可别误会,这不是“击毙一个人就能击碎一个组织”的直线逻辑。以色列从来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。穆罕默德·戴夫、叶海亚·辛瓦尔、辛瓦尔兄弟、还有哈尼亚……名单长得能排一张历史课表。每一次以军都宣布“大获全胜”,结果哈马斯并没有像沙堆一样坍塌,而是迅速再生,换一个人顶上。权力的空白被另一位指挥官填满,这次的名字是伊兹丁·哈达德,他现在接过加沙武装部门的指挥权。
这就是冲突最吊诡的地方:以色列不断“斩首”,不断制造烈士;哈马斯不断死人,不断有人顶上。看似一场战争,实际更像一场永无止境的血债循环。死者成了符号,活人变成继任者,而仇恨成了真正的继承人。
再看细节,辛瓦尔的死亡对哈马斯来说确实是个打击。他不是临时拼凑出来的傀儡,而是深耕多年、有组织经验的人物。他死后,哈马斯需要时间重整队伍,这意味着以色列可能获得短期的战场优势。但别忘了,加沙不是一座“只靠一个头脑”运转的军队,而是一个社会化的抵抗网络。杀掉头目能制造混乱,却不能连根拔起这个土壤。
影响层面更值得警惕。辛瓦尔的死会被哈马斯塑造为“又一位烈士”,这正好提供新的叙事燃料。对于加沙的年轻人来说,烈士不是失败的标志,而是召唤的号角。别忘了,过去几十年,哈马斯就是靠这种“烈士文化”不断吸纳血液。以色列以为杀掉领袖能削弱对手,结果往往恰恰相反,反而强化了他们的合法性和凝聚力。
关键变量在于时间。以色列有没有能力利用辛瓦尔之死,迅速对哈马斯结构性打击?如果不能,这场斩首行动就会变成一次短期的新闻高潮,然后迅速消退。哈马斯的新任指挥官哈达德已经开始接手北部战线,他的履历显示,他不是没经验的新兵,而是有手腕的继任者。换句话说,这场冲突不会因为一个人死去而减弱,反而可能因为烈士叙事进一步加码。
最讽刺的是,这种你死我活的循环,其实双方都已经麻木。以色列需要一份份“斩首战报”来安抚国内焦虑的民众,哈马斯需要一具具烈士遗体来激发内部的血性。死去的人,被当成胜利的证据;活着的人,继续填补死去的位置。战争就这样,变成了无限的自我循环,既荒诞又残忍。
所以,辛瓦尔的死到底意味着什么?从战术上说,是一次成功的打击;从战略上说,却是又一颗仇恨的种子。加沙的土地上已经埋葬了太多“烈士”,每一颗尸骨都能长出新的怒火。一个辛瓦尔倒下了,另一个辛瓦尔、另一个哈达德就会站起来。这不是结束,而是另一场开端。
而人们最该担心的,不是哈马斯失去多少头目,而是这场冲突到底要吞掉多少代人。等到今天的孩子们长大,他们会记住的是“烈士”这个标签,而不是所谓的和平协议。辛瓦尔的死,注定不是最后一笔,而只是血账上的又一次追加。
发布于:江苏省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